(35)“今恩足以及禽兽,而功不至于百姓者,独何与?然则一羽之不举,为不用力焉……”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
句中的“者”还是指代词,“百姓者”指的就是“百姓这样的人”,与上文“王曰:‘然,诚有百姓者’”。比较可知。但是“功不至于百姓”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语义结构,并且整个句子的表达重心是下文孟子的论述“独何与?然则一羽之不举,为不用力焉……”,即例(35)整个句子是一个“话题——说明评述”句。句中“者”的指称化功能不强,加上“者”后是语气停顿,言语交际双方会认为这是“者”带来的停顿语气。正因为这种主观移情(empathy)作用,促使“者”向语气词发展。如:
(36)故臣曰:“亡国之廷无人焉。廷无人者,非朝廷之衰也,家务相益,不务厚国。”(《韩非子·有度》)
“廷无人焉”与“廷无人者”对比,更可以突出“者”表提顿和话题标记的功能。
“者自”具有舒缓、停顿语气的效果,因而言语主体有时会有意识地使用“者”来表示停顿,这是一种言语策略。随着指代性的减弱,“者”的语用功能在逐渐增强。慢慢地,言语的受众听到或看到“者”,就会马上推断出后面肯定接有说明或评述性的言语,就会期待下文,这是语用推理(pragmatic inference)的结果,实际上也是交互主观化(inter-subjectivization)过程。伴随这一推理过程的就是“者”字慢慢沾染上了表停顿、提示以引起别人注意后面的说明或评述性言语的语气,即我们所说的话题标记的功能。